
在苏联历史上,罗科索夫斯基是与朱可夫并驾齐驱的顶级将领之一,被誉为“苏联三驾马车”之一。除了罗科索夫斯基,朱可夫和科涅夫也是这一称号的共享者,这足以体现他在苏联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。然而,罗科索夫斯基对朱可夫的评价却不算特别高。在回忆录中,他提到朱可夫“神经质、缺乏冷静和沉着的特质”。那么,为什么罗科索夫斯基会这样评价朱可夫呢?
首先,值得明确的是,罗科索夫斯基与朱可夫之间并没有个人恩怨。相反,罗科索夫斯基其实相当欣赏朱可夫。二战结束后,斯大林一度打算罢免朱可夫,甚至企图将他囚禁。但正是华西列夫斯基和罗科索夫斯基坚决支持朱可夫,才使他避免了被投入监狱的命运。在这种情况下,罗科索夫斯基实际上可以说是朱可夫的“救命恩人”。所以,如果他真有不良动机去恶评朱可夫,根本没有必要在战后保护他。因此,罗科索夫斯基对朱可夫的评价,更多反映了两人在军事指挥风格上的不同。
展开剩余77%罗科索夫斯基为人谦和,善于与下属打成一片,关心士兵的福祉,堪称一位难得的好将领。而他性格中的温和一面,也让他对朱可夫某些做法产生了反感。尽管他理解朱可夫的做法,但仍然有些不认同。他曾这样评价朱可夫:“他意志坚定,果断干练,但过于严格,缺乏敏锐性。”而布琼尼更为直言不讳地表示:“朱可夫对下属极为粗暴且苛刻。”
那么,朱可夫究竟是怎样的人呢?他被誉为“进攻元帅”,并且常被称为“救火队长”。这些头衔意味着朱可夫通常是在极为危急的情况下登场。朱可夫本人也曾说过:“我所面对的战场,没有时间让我去细细推敲。”因此,在那种紧急局势下,他的某些强硬手段显得无可避免。罗科索夫斯基和布琼尼对朱可夫的评价,实际上是非常客观的,朱可夫的做法正是为了应对那种高压、紧张的环境。
在战场上,朱可夫常常直接命令:“要么立刻执行命令,要么立刻以叛国罪枪毙!”他从不听下属的辩解,说完话便挂断电话。对于那些在战场上畏缩不前、制造恐慌的人,朱可夫绝不会手软。他的手下有大量的行刑队和督战队,某种程度上,苏联的“恶名”也和朱可夫的铁腕手段密切相关。
1941年,朱可夫负责列宁格勒防卫时,便下令处死任何未经他批准便擅自放弃阵地的军官。他想要通过这种手段传递一个信息:“要么死在战场上,要么死在刑场上。”
菲洛夫曾评价朱可夫:“他严厉、苛刻甚至冷酷,为了战争胜利,他将生死置之度外,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苏联。他希望部下能够勇往直前,不畏牺牲。”在与纳粹德国的较量中,朱可夫的态度也获得了对手的某种理解。德国将领哈尔德就曾说:“在残酷的东线战场上,今天的严酷,明天就是仁慈。”
尽管朱可夫的管理方式严厉,但他并非冷酷无情。在战后,许多英美指挥官重新评价朱可夫,发现他并非想象中的“杀人魔”。英国陆军上将佛朗西斯爵士评价朱可夫:“我听过很多东线的故事,也听说过他的威名。但我所认识的朱可夫,浑身散发着一种令人愉快的魅力,我确信那些负面传言是不实的。”美国作家约翰·根室在战后结识了朱可夫,他认为:“朱可夫拥有其他苏联领导人所不具备的温和和亲切。”艾森豪威尔的儿子也称赞朱可夫,认为他与父亲有许多共同点。艾森豪威尔本人也很喜欢和朱可夫一起聊天、喝酒,两人像朋友一样相处。
在家中,朱可夫是个温和的丈夫和父亲。尽管外界把他当作冷酷的指挥官,他的家人却能感受到他的温暖。朱可夫喜欢唱歌,尤其是俄罗斯情歌,经常在家里为家人演唱。他与家人的关系温馨和谐,完全不同于斯大林冷酷的家庭作风。尽管朱可夫在战场上表现得像个“冷面刽子手”,但这背后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总的来说,朱可夫是一位极具复杂性的人物。他在战场上是铁血指挥官,但在家人面前,他是温暖的丈夫与父亲。这种鲜明的反差,使得他无论在敌友心中,都留下一了深刻印象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